三月的牛蹄山,树木丛丛、水池方方,映衬着清雅的绿色,含苞欲放的山花,倦懒了一冬的春日开始了恣意地绽放。这个时节,翠绿的野菜,淡淡的清香,是一年中独有的美味。
春天的牛蹄山万物生发,“吃春”便是自然而然的了。在春天吃新鲜野菜,取天地生发之气,顺应节气时令,是中国自古以来的饮食习惯。“不时不食”是一种任性。在物产富庶,自然颐人的牛蹄山,初春头一茬的野菜便是一种极鲜的滋味。
趁季节合适,约上三两好友,背起草筐,或者提上竹篮,穿梭在山野间,于杂草乱石间找到一团团鲜嫩的野菜,小心翼翼地、认真地摘下它们,像是做一件寻宝探秘的大事,直到挖个盆盈钵满,这便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方式。
“谁谓荼苦? 其甘如荠”
——《诗经·国风·邶风》 作为一年中的“头茬菜”,荠菜是众多野菜的首选,春天伊始的鲜美和清香,都蕴含在荠菜的菜叶里。儿时记忆里的荠菜饺子、荠菜炒鸡蛋,带着草木的香气和大自然的清气,仿佛把整个春天都吃进了肚子里。
“采荼薪樗,食我农夫” ——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 苦菜虽苦,但依然是古时中国人饭桌上的常见菜,用开水烫一下去除部分苦味,或凉拌或炖汤,微苦带甜的滋味逐渐成为一种记忆中的情怀。相比于如今的蔬菜,生长于牛蹄山野的苦菜更加朴实无华,但每一株都饱含着牛蹄山的自然气息,静静的藏在山林间,等待人们的采摘。
“于以采蘩,于沼于沚”
——《诗经·召南·采蘩》 勃勃蒿又名“茵陈蒿”,在诗经里还有一个文艺的名字“蘩”。每年开春,山间田野里一束束白绒绒的茵陈蒿贴伏在地面上。从土里拔出来,浓稠的苦香味儿卷袭而来。尝一口从牛蹄山采摘的茵陈蒿,记忆里田野上煦暖的春阳就浮现在眼前。
“槐花时节近,新说合新知”
——《夏日山居好十首》 每年的四五月份,春天与花香如期而至。牛蹄山时常弥漫飘过的槐花之香,让遥远的童年、远去的往事,瞬间清晰起来。那时调皮的孩子们总能在第一时间,爬到树上去采摘那诱人的美味,或者拿着棍子一敲,散落下来大片的槐花瓣。塞进嘴里,轻轻一嚼,软香甜蜜。如今,我们也用最朴素、最家常的吃法,留住与槐花相遇的记忆。
“道傍榆荚仍似钱,摘来沽酒君肯否”
——《戏问花门酒家翁》 春暖花开、万木竞相绽芳吐翠的时候,榆树也悄然生长。其实这一串串的榆钱儿,不仅是诗人所言的风景,更是大自然赐予的盘中餐。小的时候挎着竹笼,拿着带钩的长杆,和小伙伴相约一起去勾榆钱儿,勾到榆钱儿先撸上一串,一把塞进嘴里,榆钱的味道,是春天的味道。
“地丁叶嫩和岚采,天蓼芽新入粉煎”
——《成都书事百韵》 花团成絮,因风飞扬,落湿地即生,春天的林间小路,总能看到蒲公英的身影。毛茸茸的花用嘴一吹,四散开来,漫天飞舞,极为壮观。采摘鲜嫩的幼草,切碎焯水凉拌,在阵阵清香中伴着微苦的味道,流淌入心田。
在牛蹄山挖野菜并不难,不用漫山寻觅,带上工具,赏够了景,养足了精神,俯下身去,遍地可寻……挖野菜,不仅是为了品尝野菜的鲜美,更是享受“挖”的乐趣。
春天餐桌的野菜,是地地道道的清火养生菜,身携仲春的气息迫不及待地融入了人们的餐桌。在上和春天厨房,供应着一年四季里属于家的味道,用最简单的做法勾出天然食材的新鲜,丰富的口感透着一股鲜美的生气。
在野菜限定的春天,宝塔菜、婆婆丁、耳菜,春笋,面条菜,苦菜根等野菜均已成熟,上和春天厨房就用这些野菜,演绎出一席青翠欲滴的时令菜单。
新鲜的野菜,不用太多复杂的吃法,用水一烫,加点佐料,简单凉拌,亦或搭配鸡蛋,混合炒熟......那一口鲜,是春天里独特的美味,每一种野味,都是来自大自然的恩赐。
牛蹄山麓,春光正好。在这万物复苏的春天,依山傍水的牛蹄山处处充满着新生的力量,山涧,田野,森林,发出春的召唤,邀您走进山里的时光,挖掘野菜,采摘水果,参与初春暖阳田园宴,体验春野尝鲜季,感受美好的春天~
趁春风
和家人朋友相约上和春天
一起寻春踏青
回归自然
在山野中放飞萌动的春心